中药外用的一种,古称薄贴。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,涂在布、纸或皮的一面,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。主要用来治疗疮疖(chuāng jiē)、消肿痛等。
膏药历史
膏药,是中药五大剂型——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汤之一。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难经》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。这时的膏药,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。
《内经》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,称之为“豕膏”,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。
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,黑膏药已经出现。
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,医药大为兴盛,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,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。有的是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,有的是用于脓肿疖子的“抽脓拔毒”,并且得到了广泛使用。
明清时,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。
到清代,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,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。到了近代,由于汤药和现代工艺的发展,现代普遍多使用橡胶膏。
曾有人笑言:在中国,没有用过膏药的老人可以申请贴上“稀有动物”标签。
虽是笑言,但也反映了膏药在我国使用的广泛性。
古代医学家有言,曰:“膏药能治病,无殊汤药,用之得法,其响立应。”
与打针吃药相比,膏药方便、无痛,更容易为人们接受。特别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年人,更是对膏药情有独钟,家中常备。
膏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,古医言曰:“膏药能治病,无殊汤药,用之得法,其响立应。”
简单来说:膏药中的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上,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,渗透达皮下组织。
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;
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,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,发挥药物“归经”和功能效应,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。
具体来看:贴敷疗法发生功效,多因药物贴于皮肤后,通过药物的渗透,吸收或药物对俞穴的剌激,对局部发生直接作用或通过经络的网络传导,达到剌激机体,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。
在经络理论中,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,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,居于人体最外层,是机体的保卫屏障,具有卫外、安内的功效,起到对外接受信息,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,是机体的受纳器和效应器。
因此,皮部在人体的生理、病理和治疗中,有着十分重要的通信联络作用。贴敷是借助药物贴于皮部,对体表形成特定剌激,并通过透皮吸收和经络剌激,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,使各部位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,增强人体抗病能力,起到祛除邪气,疏通经络的作用,以达到扶正祛邪,治愈疾病的目的。
膏药贴敷的优势
聚 香 堂
第一
疗效显著,见效迅速。膏药疗法施于局部,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显著高于血液浓度,所以发挥作用充分,迅速,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用药,非常适合不便服药者或不愿服药者使用。
第二
适应症广,使用方便。不需住院,只要了解常用膏药的作用及适用症状,禁忌症,病人就可根据相应疾病购买药品,按贴敷方法和要求自行治疗。
第三
使用安全,无毒副作用。膏药疗法是针对患者的患病部位局部施药的,对人体的整体影响小,从而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他器官的毒副作用,因此非常安全可靠。
膏药贴敷的优点:
与常见的注射及口服疗法相比,注射及口服疗法除损伤神经、血管、肌肉等组织和肠道反应,使病人不易接受外,这些方法都易使药物通过全身的血液循环及肠道破坏,而真正到达疾病局部的药物少之甚微,所以用药量极大,但是疗效却很差。而膏药的外治贴敷疗法却彻底解决了这种弊端和对身体的伤害,膏药贴敷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,药效数倍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不易产生耐药性。安全更高效!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聚香堂健康产品研究基地